打麻将最基本的想法和思路是什么
rt,刚开始学,规则和术语差不多了解了,但总感觉自己缺少策略总是在碰运气什么的。
。
。
百度上有的那些篇幅很长的麻将技巧不要复制了,我想知道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就好,谢谢!话不在...
rt,刚开始学,规则和术语差不多了解了,但总感觉自己缺少策略总是在碰运气什么的。
。
。
百度上有的那些篇幅很长的麻将技巧不要复制了,我想知道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就好,谢谢!话不在多,实用就行!
一、时刻关注对手出牌,不要被套死。
二、心态保持平衡,戒骄戒躁。
三、运气好时尽量胡大胡,运气不好时能胡就胡,胡不了的情况尽量让对手胡小胡。
牌型千变万化不可能有固定的思路或模式。
不过最经典的一句话是“上家打什么你就留什么,下家打什么你也打什么”这句话的用意是加大别人将你点和的几率,降低你将别人点和的几率,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。
其实老话说“鬼麻将”是很有道理的,千万不能和牌型的发展趋势较劲,它上对咱就奔对,它上顺咱就奔顺。
千万别想和七对来顺子都拆,那样你只会输不回赢,这是迷信的说法。
科学的说法是,麻将一般是四个人玩,三人、五人甚至是两人或更多人的基本不会出现,也就是说你的胜率不会超过25%。
我个人比较崇尚科学,其实说是25%,我觉得这只是针对自摸而言,你可以将牌打得气定神闲,注意一些小细节和老规矩,比如打出去的拍不能摞在海里的牌上那样等于骂人,或者在洗牌之前把所有的牌都扣过来,面带微笑无论输到何种程度绝不摔牌骂色子……如此一来就会对你的对手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,加大他们犯错误的程度,比如断错张、或者没留意海里的牌等等。
另外建议你多于高手玩玩,别老跟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瞎闹,告诉你高手很恐怖的,他们会察言观色能猜到你手里是什么牌。
如果他们觉得你抓的上层拍好就会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,破一次门清让你改抓下层牌,有时候真的会把运气“砰”回来。
再有就是尽量与人交流,问问人家自己刚刚纠结的地方该怎么打。
麻将,起源于中国,由中国汉族人发明的博弈游戏,娱乐用具,一般用竹子、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,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,每副136张。
四人骨牌博戏,流行于华人文化圈中。
明末清初马吊牌盛行的同时,由马吊牌又派生出一种叫“纸牌”(也叫默和牌)的戏娱用具。
纸牌也是供四人打,由纸制成的牌长二寸许,宽不到一寸。
纸牌开始共有60张,分为[2] 文钱、索子、万贯三种花色,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两张,另有幺头三色(即麻将牌中的中、发、白)各两张。
斗纸牌时,四人各先取十张,以后再依次取牌、打牌。
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叫一副,有三副另加一对牌者为胜。
赢牌的称谓叫“和”(音胡)。
一家打出牌,两家乃至三家同时告知,以得牌在先者为胜。
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将牌了。
这种牌戏在玩的过程中始终默不作声,所以又叫默和牌。
其后,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,玩起来不能尽兴,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,从此纸牌就变成120张。
在玩法上,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,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。
也就是说,上手出的牌,下手需要还可以吃、碰。
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“坎”(同门三张数字相连)、“碰”(三张相同)、“开杠”(四张相同)。
此时的纸牌又叫“碰和牌”。
与此同时,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“碰和”,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。
并且有了开杠、自摸加倍、相公陪打、诈和受罚等规定。
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、继承下来。
大约到了清末,纸牌增加了东、南、西、北四色风牌(每色四张)。
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,又叫八仙桌。
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。
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,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。
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,四人各坐一方。
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,在纸牌中增加了东、南、西、北风。
至于三元牌中、发、白的增加,可能是人们对升官发财的向往。
中就是中举(中解元、中会元、中状元,称为中三元),发即发财,中了举,做了官,自然也就发财了。
白板可能是空白、清白之意。
后来人们发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,也没有人做成牌,感到扫兴。
为弥补这个缺憾,于是又增加了听用。
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,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,直到发展为有绘的麻将牌。
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,在取、舍、组合牌时十分不便,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,渐渐改成骨制,把牌立在桌上,打起来就方便了
至于说麻将牌名称的由来,无从考证。
可能由发音讹变而来。
吴人音“鸟”为diào,马吊牌就成了马鸟牌,麻鸟牌成了麻雀牌,再变成了麻将牌。
筒子代表一个个铜钱,条子代表一串铜钱,以前一吊钱就是一百,也有称“一贯钱”,贯穿起来的意思;万,就是一万钱罗;而中发白,名为“箭令牌”,白代表箭靶,发代表射箭,中则表示射中红心。